文山武山兩相伴
連云港石棚山,當(dāng)然以"石"著名。這里是一片石的世界,白花花的石頭,裸露無遺,幾乎找不到一星土。
讓石棚山名揚四海的,是一個姓"石"的文人。在石棚山南側(cè)的一塊巨壁之下,向陽背風(fēng),前有一塊平坦如砥的草坪,乃一處安謐閑雅的所在。是的,這就是"石曼卿讀書處",石壁間那六個擘窠漢隸大字已作了鮮明的佐證。
石曼卿來到了石棚山,并在此閱卷撫琴,飲酒抒懷,從而讓這座牙雕一樣的小山"石壁生輝"。
石曼卿,名延年,被譽為"芙蓉仙子"。祖籍北京,宋代著名文學(xué)家,工詩詞,善書法,曾是朝廷高官。此公才華橫溢,憤世嫉俗,性情耿直,敢說真話,得罪了奸佞小人,受讒被貶到 海州,做一個小小通判,就是知州的副手。郁郁不平的石大人,公務(wù)之余獨愛去石棚山,或披卷閱讀,或撫琴而歌,或飲酒而賦,自是其樂融融,以消解胸中塊壘。
石曼卿酒量極大,豪飲而不醉,被時人尊為"酒仙",而“酒仙”浪漫的放逐生涯和高尚人品讓當(dāng)時號稱"坡仙"的蘇東坡大人十分敬仰,親來拜謁。蘇東坡曾兩次光顧石棚山,在石屋里吟詩歌唱,胡琴女為之彈琴伴奏,其情景在他的《和蔡景繁海州石室》長詩中有詳細(xì)記載,而蘇東坡在途經(jīng)海州登上石棚山后,即賦詩道∶
英蓉仙子舊游處,
蒼藤翠壁初無路。
戲?qū)⑻液斯S泥,
石間散擲如風(fēng)雨。
坐令空山出錦繡,
倚天照?;o數(shù)……
上述詩中講述了石曼卿對石棚山植被的開發(fā),他常使人以黃泥裹核桃、花種滿山拋擲,數(shù)年后花發(fā)滿山;也生動地描繪了十分壯觀的石棚山景象。
石曼卿通判海州一段時日后又被宋王朝重用,統(tǒng)領(lǐng)大軍橫掃西夏,但不久身染重疴,不治而終,年僅 48歲。石曼卿的至交,大文豪歐陽修萬分悲痛,寫有《哭曼卿》一詩,并著《祭石曼卿文》,其文情真意切,被作為經(jīng)典之作收入《古文觀止》,為后人傳誦。古海州一帶民眾官員也對石曼卿極為厚愛,明代海州刺史王同在山頂石棚上鐫刻"高行清風(fēng)"四個大字。自宋、明、清諸代,石棚山一直是達(dá)官顯貴、詩人墨客們前來游覽的一處勝地,他們大都是仰慕石曼卿而來。
連云港旅游景區(qū)石棚山,應(yīng)該是那位姓石名曼卿的文人雅士的山,屬于一座文山。
由文人,想到了武夫。在石棚山上還有一石,中間赫然裂成兩半,如被劍劈。傳說是劉備兵敗邳州以后,流落到海州一帶,巨富麋竺觀劉備有人主之相,便決定傾囊相助,連同小妹(后來的麋夫人)一齊奉送。劉備大喜過望,興奮地?fù)]劍將巨石一劈兩半,后人稱此石為"試劍石",尋著"試劍石"的切口方向上山東行,可看到修復(fù)一新的蜀安漢將軍麋竺之墓。
如果說石棚山是一座文山,那么白虎山便是一座典型的武山。聽這山名,虎虎生威,讓人震懾。
白虎山位于石棚山西北數(shù)里處,是一座孤立的小山,因山體多含白云巖,玉光瑩瑩,且狀如伏虎,頭南尾北,神形畢肖,故稱白虎山。據(jù)載,歷史上淮揚道霍炳為其更名白璧山,故而虎尾東側(cè)刻有"白璧山"三個大字?,F(xiàn)在看到的"白璧山"三字乃清康熙三十六年海州知州劉天寧所書。又因山有鰲頭之形,清朝兩江總督陶澍又為其更名"鰲頭山",并親留墨跡,刻于山巔。由此可知,英杰們曾為這座珍寶般的小山頭煞費心神,玩味不休。但是,當(dāng)?shù)匕傩兆詰褜徝狼槿?,百般珍視其生趣無限的虎態(tài),一直稱為白虎山。尤其難得一見的是,每當(dāng)夕陽普照,滿山玉透,如真如幻,所以歷代方志都將其列入朐陽八景,名曰"虎峰夕照"。
身處如此名勝之中,人們便難以抑制曠遠(yuǎn)的遐想,為它創(chuàng)造出優(yōu)美動聽的故事,東晉干寶《搜神記》和《中國大百科全書》都有所記載。傳說秦時這里常有白虎出沒,一日,有位被稱為黃公的老者,登上峰頂,手持赤金寶刀而歌∶"佩赤刀兮常鎮(zhèn),御白虎兮郁洲"歌罷,只見狂風(fēng)大作,電閃雷鳴,嚇得白虎棄山而逃。這時,黃公舍身窮追,躍上虎背,揮動寶刀一聲大吼,這白虎遂化為一座虎形山丘。
因為白虎山有這種種來頭,景點自然也是放眼可見的,有神似禽獸者,有形若器皿者,有自然天成,有人工鑿造,碑文墨跡,神廟古剎,無不天長日久大放異彩。于是,就連偉業(yè)難成最終被張叔夜鎮(zhèn)壓的梁山好漢也不忍割舍這塊寶地,傳說白虎山下的"好漢塋"就是這些英雄的殉難之所,有古詩為證∶"白璧虎山陰,墳壘草木青。問多誰家墓,梁山好漢塋?!?/p>
白虎山的出名,真的與一幫英雄——梁山好漢的"光臨"有著解不斷、理還亂的淵源。20 多年前,一場出離了文學(xué)史研究和文學(xué)評論范疇以至席卷了全中國的評《水滸》運動,引起了國際學(xué)術(shù)界的關(guān)注,前蘇聯(lián)文學(xué)界在《文學(xué)報》上轉(zhuǎn)述了關(guān)于宋代海州的一場海上戰(zhàn)事。宣和三年(1121 年)二月,宋江起義軍從楚州(淮安)來攻海州,經(jīng)淮安、沭陽、一路東進(jìn),奪取大船十幾艘,由海路迂回至海州境,準(zhǔn)備攻城。海州知州張叔夜是京都貴族后裔,他設(shè)下埋伏,用輕兵張旗誘戰(zhàn),宋江等人棄舟登岸,奮勇攻城,結(jié)果攻城不下,大船被焚,退路斷絕,義軍死亡無數(shù),結(jié)果副將被擒,宋江被迫投降。此事在《宋史》和《東都事略》都有記載。而這次戰(zhàn)事,在白虎山上的《張叔夜登高碑》里有所反映,碑文表面寫的是一次重陽登高之游,但內(nèi)容里有看地形、部署軍事行動的蛛絲馬跡。海州地區(qū)的民間傳說使得梁山起義軍攻打海州之說更加豐滿,民間故事中的宋江和副將等好漢,沒有接受招安,而是在白虎山下英勇就義,山下的大土丘就是梁山好漢的集體墳冢,所以稱為"好漢塋"。
白虎山在近代海州革命史上更有光彩的一筆。因為海州地區(qū)共產(chǎn)黨組織的正式建立,就是在白虎山一塊石棚狀的巨石下進(jìn)行的。
白虎山下的碧霞宮,俗稱"南廟",始筑于元泰定元年(1324年)后毀于兵燹?,F(xiàn)已修復(fù),現(xiàn)代信男善女們非常神往。白虎山緊傍古海州南城墻,從山上俯瞰城里,歷歷在目。古今文人雅士喜好去白虎山登高遠(yuǎn)眺,成為時尚。
文章來源于網(wǎng)絡(luò) 作者:魏琪 張文寶 趙匡民等編著