陶淵明在宿城
陶淵明(365—427),東晉大詩人。一名潛,字元亮,私謚靖節(jié),潯陽柴桑(今江西九江)人。晉隆安四年(400年),陶淵明任鎮(zhèn)軍劉牢之的參軍,隨軍“往來海上”,身至連云港市之地宿城,在此盤桓山水,遍覽風(fēng)光,留下了足跡和諸多的詩句。
清末兩江總督陶澍,在宿城法起寺旁建立“晉鎮(zhèn)軍參軍陶靖節(jié)先生祠堂,隸書石刻的祠堂匾額至今還在。
東晉隆安四年,朝廷一道擴軍幕勇的圣諭,把九江的陶淵明征到鎮(zhèn)北將軍劉牢之軍中。征兵干什么呢?對付浙東造反的孫恩起義軍。一年多來孫恩越戰(zhàn)越勇,越強越大,朝廷慌了神,小到十六、老到六十都在征兵杠子,陶淵明才三十四歲,不老不少,正當其中。劉牢之見他出身貴族名門,又當過九江祭酒的官職,這在當時講究門閥、崇尚清淡的東晉政壇都是出仕條件。劉牢之看他詩作得清奇秀麗,字寫得龍飛鳳舞,人又長得標致,一高興就安排在幕僚中任鎮(zhèn)軍建威參軍之職,是個重要差事,參與軍機,擬作公文,不扛槍不背刀,倒也輕松累不著。
陶淵明為人正直,看不慣的是阿諛逢迎、吆三喝五、磕頭禮拜的官場風(fēng)氣。高興的是隨軍出征,瀏覽沿途山水風(fēng)光、古跡名勝。參軍一年來,跟隨劉牢之追剿孫恩義軍,一時在陸上,一時下海里,走遍了江浙沿海。孫恩殺死了衛(wèi)將軍謝琰,又第三次登陸,攻京口,陷廣陵,直指京都建康。劉牢之派大將桓寶,參軍劉裕領(lǐng)兵分頭進剿,追到京口。孫恩審時度勢,急速退出長江口,浮海北上郁洲島。郁洲是江北最大島嶼,有高峰峻嶺,有明堡暗洞,山海相連,曲折回環(huán),是個進可攻、駐可守的好地方。孫恩有戰(zhàn)士千萬,樓船千艘,一到郁洲就出其不意發(fā)起海戰(zhàn),偷襲高公島,打敗了寧朔將軍高雅之。
隆安六年初夏,劉牢之調(diào)選精兵強將,率領(lǐng)參軍劉裕、陶淵明和自己的兒子劉敬宣尾追到郁州來攻打?qū)O恩。在白浪滔滔的大海上,陶淵明站在樓船上,遙望著聳立海上的郁洲好似家山匡廬,又情不自禁地吟誦自京口起船就醞釀的詩句∶
眇眇孤舟逝,綿綿歸思紆。
目倦川逢異,心命山澤居。
望云慚高鳥,臨水愧游魚。
真想初在襟,誰謂形跡拘。
聊且憑化遷,終反班生廬。
劉牢之水軍樓船靠近平山攏岸,選定景疏樓為中軍大營。陶淵明聽說這里是二疏故里,不等停當,便急匆匆地游覽了散金臺,參拜了二疏墓,醞釀起《詠二疏》詩句∶
問金終所寄,清言曉末悟。
放意樂余年,遑恤身后慮。
誰云其人亡,久而道彌著……
陶淵明感嘆一會,慢騰騰地走回營寨。
軍事會議時,劉牢之詢良策妙計,陶淵明建議說∶"孫恩大本營現(xiàn)退據(jù)鷹游山,前營尚扎在高公島,依島面海,進退自如??煞褚砸宦费鸸椨紊剑砸宦分乇睋v高公島,先折斷其翼。我有一幼時同窗,現(xiàn)就出家在島上法起寺,法名鷲峰。此人諳兵法,熟地形,可否向他求計助戰(zhàn)?"劉牢之稱善,一邊派人走虎口嶺前去與鷲峰聯(lián)系,一面派參軍劉裕、陶淵明和劉敬宣前去偵探高公島一帶地形。二者約定到法起寺會合。
夏天海上亮得早,一天海霧。陶淵明三人乘小船,繞高公島海域轉(zhuǎn)了一圈,打探明白。事畢,船行到山盡頭處。陶淵明指著西邊一大片郁郁蔥蔥的山凹,說∶"聽說法起寺就在這里頭。"小船掠過海堤一行大柳樹,又越過一片沙隴,進入一個石峽小口,小口越朝里越窄,慢慢走不進船了,便棄船上岸。路似在石縫中蜿蜒,漸漸進入一線天,這里如平空劈開的通天小徑,從兩側(cè)扭曲的石紋可看出造物主是如何把這巖石當作面團一樣任意擺弄的。路過一片大竹園,滿坡盡是金鑲玉竹,不見裸巖。迎面是9個山洞,只能側(cè)身深而入,洞內(nèi)開闊,廣有八九十尺,高有六七尺,能容三四十人。洞中央一個水潭,天光云影俯映其間。洞門外石紋如古篆籀,皆不認識。其旁叢石如屏風(fēng),經(jīng)歷年潮漱浪啃,多似蜂窩、螺旋般,天然奇古,千姿萬象,鬼斧神工也不及,陶淵明遂將此處叫做"仙人洞"。出洞沒幾步,見到一座石屋。石屋外有重檐飛翹,看不出人間的斧鑿痕跡。屋上有天然小窗,屋里橫石如案,可放數(shù)百卷書籍。其旁向陽也有一小窗,方形,透進縷縷陽光,把屋內(nèi)照得通明。劉裕說∶"恰似曾見過的華岳玉女窗。"陶淵明說∶"此處可叫仙人屋,哪年劉參軍高升,可否將小屋賞我,陪玉女在此讀書?"劉裕大笑說∶"真有此日,東海這片山都賞你,養(yǎng)老,飲酒,寫詩。"三人說說笑笑,回曲轉(zhuǎn)南,北望山坡有幾只白鶴在綠野間恣意翱翔,東眺海上有一群沙鷗在碧波里搏擊沖刺,令人不由得心曠神怡。
前行不遠,忽聞半空聲若雷吼,又見斜刺里飛瀑射來,一股股浪花騰起水霧,四下彌漫,伴隨冷氣襲人,陶淵明驚叫一聲;"好看!"凝神遠看,有三級瀑布在山中時隱時現(xiàn),最上一層寬約丈余,從高約五六丈處垂直飛瀉下來,如白練懸于天際,又從第二層懸崖躥起飛降,如同掛起晶石般的水簾。
再走,忽然山開豁口,前面是個四面環(huán)山的曠野,別有天地。四周小溪奔匯成一條清溪,一架長橋臥波,柳蔭披拂。過橋是片平地,有田數(shù)百畝,似綠錦鋪就。細看山野炊煙裊裊飄動,這才分辨出山坡上遍布著點點人家。農(nóng)家小屋多依山而筑,屋頂以石片代瓦,儼然有秩。農(nóng)家院中多有凌云白果樹,大逾合抱粗,皆千年之物。屋前竹籬笆上爬滿了絲瓜、豆角和葫蘆,點綴些黃紅藍白色小花。菜園中布滿姜蒜蔥椒菜花蘿卜,沒一寸空地,花果累累,五顏六色煞是好看。田野里,蜂蝶成群在花間飛逐嘻戲。綠樹中黃鶯鳴,紫燕叫,杜鵑喳喳,煞是好聽。陶淵明陶醉了,忙詢問—高冠老者∶"此間怎么如此之好?其風(fēng)俗人情如何?"老者答∶"聽說祖上當年隨田橫入海避禍至此。此間水土好,人性良,極安寧。年豐歲熟,衣食不缺。一天一個太陽,官不差,吏不擾,用不著管他什么朝代,何人皇帝!"看著這一片太平景象,陶淵明突發(fā)詩興,開口吟道∶
嬴氏亂天紀,賢者避其世。
黃綺之商山,伊人亦云逝。
往跡浸復(fù)湮,來逕遂荒廢。
相命肆農(nóng)耕,日人從所憩……
陶淵明在此沉吟,盡管劉裕、劉敬宣連連催促,也不想邁步。直到法起寺鷲峰禪師來到跟前,才恍然醒覺。鷲峰自幼與陶淵明朝夕廝磨,性情相投,意氣相合,長大后看破紅塵不愿作官,故來此出家。鷲峰拿出鎮(zhèn)寺特產(chǎn)"云霧茶"來,熱情招待遠客。乘客人喝茶,鷲峰扯住陶淵明說∶"來,兄弟與你說兩句別后私情話。"來到寺外桃林中,鷲峰開門見山,說∶"我已知你來意。不過兄弟既為山野之人,與你不打官腔,你看這世道如何?"陶淵明快人快語∶"還不是亂哄哄,一團糟!"鷲峰說∶"正是,正是!你看這北朝五胡亂華,烽火不息。南朝吏治腐敗,民陷水火。華夏大地,虎狼紛爭,官逼民反。你看孫恩等民軍,不都是庶民嗎?莫不是為生存鋌而走險者!天下若能像本地所居一樣豐衣足食,誰還想去找死?饑寒者為求溫飽,便被視為賊寇。陸上不能茍活,被逼到天涯海角,還不放過!這又為何呢?"陶淵明點點頭,說∶"也是,兄弟說得有理。一年來,我經(jīng)歷數(shù)次戰(zhàn)事,看到戰(zhàn)中戰(zhàn)死的成隊士兵,被殺的成群俘虜,越來越感到這仗打得沒有意思。"鷲峰說∶"佛家以慈悲為懷,意在普渡眾生。"二人越說心越貼近,陶淵明說∶"經(jīng)你開導(dǎo),我心中已明白。只是這刀把子在人家手里提著,如何擺脫眼前這場血腥戰(zhàn)事,還須兄長為我計謀。"鷲峰說∶"辦法還是有的。決戰(zhàn)前,你可懇求鎮(zhèn)北將軍,讓其子劉敬宣與你共同把守高公島,讓劉敬宣獨當島南正面淺海,你可守島東偏面深海。劉裕這個人不是凡人,將來能成大事,建議由他攻打?qū)O軍大營,這也正合他急于想立功之意。孫恩在此深得民心,這里有人暗中知會其先向深海再折南逃遁。海闊任魚躍,你就網(wǎng)開一面。戰(zhàn)果責任自然落到正面的劉敬宣頭上,鎮(zhèn)北將軍能認真去追究自己兒子的過錯?你不還是名有功心無愧嘛!只愿孫恩撤去,還我海島一片安寧!"
陶淵明暗暗欽佩鷲峰,回去即獻上此計,劉牢之依計而行。孫恩民軍敵不過強勢攻擊,果然從羊山島一帶乘船望深海逃去,劉敬宣在淺海追之不及,孫恩退到浙東家鄉(xiāng)去了。
此后,陶淵明盡日由鷲峰禪師相陪,游玩于郁洲山水勝跡之間,留連忘返之際,忽接到家母病故的消息,急忙趕回奔喪。
義熙二年,經(jīng)劉牢之薦功,陶淵明出任彭澤縣令。他在公田種了高粱釀酒,只求"令吾常醉于酒足矣"!一日,陶淵明一頭喝酒,一頭寫《讀山海經(jīng)》詩∶
泛覽周王傳,流觀山海圖。
俯仰終宇宙,不樂復(fù)何如?
正得意間,縣主簿來告∶"有上官督郵前來視察,要縣令整冠束帶到官道迎候。"陶淵明哈哈大笑,說∶"這樣的事有我喝酒、作詩重要嗎?張牙舞爪,貪得無厭,都是些什么東西?"當即把印一掛,說∶"白白費我八十三天時間。"揮筆乃賦《歸去來辭》;"歸去來兮,田園將蕪,胡不歸!既自以心為形役,奚惆悵而獨悲!悟以往者之不諫,知來者之可追。實迷途其末遠,覺今是而昨非!"吟罷,揚長而去。這年他剛四十歲,從此過著"采菊東籬下"、"戴月荷鋤歸"的田園生活。
陶淵明耕種田畝十五年后,當年同為鎮(zhèn)軍參軍、同赴郁洲海戰(zhàn)的好友劉裕,廢晉帝做了南宋皇帝。劉裕來信邀陶淵明到朝廷作官。陶淵明早厭透了爾虞我詐、殺來奪去的官場生涯,回信十個字∶"富貴非我愿,帝鄉(xiāng)不可期。"斷然拒絕。晚年,陶淵明在《飲酒》詩中還十分懷念"在昔曾遠游,直向東海隅"的桃花源風(fēng)光。詩人將理想升華,把向往寄托,無比興奮地寫出千古名篇《桃花源記》。
南唐詩人李中,考證陶淵明曾來過東海,在《春日書懷寄朐山孫明府》詩中寫道∶"猶憐陶靖節(jié),詩酒每相逢。"
清代兩江總督、長沙人陶澍自稱是陶淵明后裔,是個陶淵明研究家,著有《陶靖節(jié)先生年譜考異》。他三次來云臺山宿城,沿著當年陶淵明路線重行,對照《桃花源記》一一實地考察,確認這里是先祖所描述的桃花源模特無疑。道光十六年,陶澍親自向道光帝講述高公島、宿城一帶"雞犬桑麻"的太平景象,道光帝也肯定"此處與桃花源何異"。當年,陶澍在法起寺旁建起"陶靖節(jié)先生祠堂",仿陶故居,植五株柳樹和一片桃林,碑刻"羲皇上人",撰聯(lián)∶"此間亦有南山,看云歸欲夕,鳥倦知還,風(fēng)景何殊栗里;在昔曾游東海,憶芳草緣溪,林花夾岸,煙村另出桃園。"
張樹莊 朱守和 搜集整理