連云港海島秦山島,位于江蘇省北大門—連云港贛榆區(qū)境內(nèi),2011年4月12日,國家海洋局公布了第一批176個開發(fā)利用無居民海島名錄。秦山島名列其中。
連云港贛榆秦山島在贛榆新城區(qū)東15.3公里的黃海海面上,面積0.2平方公里全島狹長形,呈單面山形態(tài),東西長1000米,寬200米,分為東、中、西三峰。西峰高37米:中峰緊挨西峰,高32米;東峰為主峰,高56米,與中峰相距千米以上,是島上最為平坦、繁華的地段,漁民租住此地。島上名勝很多,相傳當年秦始皇東巡曾到過此島,現(xiàn)在島上有干年古亭、李斯碑、徐福井、天妃宮、受珠臺、秦東門、古炮臺等2O余處主要景點,其中秦東門高達10余米,蔚為壯觀。
連云港秦山島景點介紹
連云港秦山島景點--【神路】
神路全長約20公里,是中國最長的海上神路,是獨步華夏、絕無僅有的。這是海蝕奇觀,據(jù)說全世界僅日本有一個類似景觀,但規(guī)模與觀賞價值與此相比遜色多也。神路系環(huán)秦山島的潮流將礫石質(zhì)島岸侵蝕剝離后,經(jīng)海水作用聚于神路;原十倍于今的秦山島,經(jīng)千萬年的海蝕,僅有0.2平方公里的的殘島;而朝復(fù)一潮的海水沖刷、磨礪,使七彩繽紛的侵蝕礫石堆蝕成一條蜿蜒綿長的海水潛徑;潔白的雞血石、青艷的石英綠,還有橙黃、黑灰、紫藍等等,組成了一條彩色神路。游人賞路、賞石、玩石、揀石,往往流連忘返。
連云港秦山島景點--【將軍石】
在東峰懸崖下,聳立約 20米的兩尊威如"將軍"的海蝕巖柱,當?shù)貪O民稱之為"大將軍""二將軍"。因巨浪的拍打,"二將軍"已被攔腰截斷,而""大將軍"巍然屹立,成為游人攝影的亮點。因海蝕繼續(xù),被剝離的沙土礫石中裸露出新生的石疊柱,故又有"三將軍"之稱。這些將軍石柱,不僅是連云港乃至江蘇省山海風光一絕,在全國沿海風光帶中,類似如此海蝕型將軍柱也是為數(shù)不多的奇特景觀。
秦山島東首"三大將軍"石的旁邊,其崖上刻有"水天萬里",山西崖上又刻"洪波浸激"四個大字,未具年月款識。山上還有受珠臺。《述異紀》∶秦始皇至東海,海神捧珠獻于帝前。今海畔有秦皇受珠臺。"今臺址無存,但詠它的詩句依然流傳?!对婆_導游詩抄》就有∶始皇東海接波臣,喜得明珠鑒賞真。
水底不需求象網(wǎng),夜光宛在獻鮫人。
連云港秦山島景點--【海市蜃樓】
海市蜃樓是一種因光的折射而形成的自然現(xiàn)象。秦山島海域經(jīng)常出現(xiàn)海市蜃樓現(xiàn)象,志書中曾有記載。 1985年9月 13日《連云港日報》報道∶"早晨4∶ 30 到6∶00,贛榆城東下口到海頭東部海面出現(xiàn)海市蜃樓。海市仿佛似一幅橫展的巨大畫軸,青白底色,背景廣闊。畫卷上巨石磷峋,變幻莫測。山村古剎,惟妙逼真,皆成黛色,與背景形成鮮明對比,立體感極強……當太陽從海市北端主峰背后噴薄而出之際,霞光萬道,給畫卷上的巨石峰巒、山村亭塔染上了紅霞,蔚為壯觀。直到太陽升高,才逐漸消失。"登臨秦山島東、西、中三座峰頂,只見海天煙嵐四起、霧雨蒙蒙,有緣者可親睹秦山島海市蜃樓的美幻景觀。據(jù)島上漁民講,這一奇景在秦山島—年四季都可觀賞。就看天氣和游客的運氣了。
連云港秦山島知識擴展
連云港景區(qū)秦山島的海蝕現(xiàn)象非常鮮明。受海浪的長期沖擊以及不同歷史時期海平面的升降變化,秦山島經(jīng)歷幾度滄桑演變,形成豐富多彩的自然景觀。
整個島嶼岸線均受海蝕,海蝕崖高20—50米,崖下部受海蝕,崖上部巖層沿節(jié)理斷面崩落,在崖麓堆積著直徑幾米至十幾米的巨大巖塊。島的北部有磨蝕階地寬150~200米,有15米高的海蝕柱、海蝕穹,海蝕現(xiàn)象非常壯觀。島的北側(cè)及西側(cè)已被蝕去大半。地形上不對稱,島的東西兩側(cè)巖灘上部堆積一些巖屑礫石,構(gòu)成礫石壩。
秦山島南部有一條礫石連島壩,自島向陸地方向廷伸,長2.6公里,北部寬40O米,南端尾寬50米,壩頂高出高潮位0.8米,其厚度(海底以上部分)5一5.8米。顯然,該礫石連島壩為一自然堆積體,物質(zhì)來自秦山島海蝕產(chǎn)物,連島壩的發(fā)育阻攔了海州灣南部沿岸的泥質(zhì)沉積物沿岸北上,形成以連島壩與贛榆興莊河口為界,南部沿岸為淤泥質(zhì)海岸,北部為沙質(zhì)海岸。沙灘上沙軟潮平,海水潔凈,是海水浴的一個適宜場所。
秦山島是古羽山(即今云臺山,古時為海中群島,其原始居民,史有羽夷、郁夷、島夷、朐夷諸稱謂)的組成部分,因秦與琴同音,也有傳說顓頊大帝拋神琴于此而稱"琴山"。當?shù)厝藢儆谏瞎艜r期的東夷部族,可追述至東夷部落的少昊之國。從當?shù)爻鐾恋墓盘諄砜?,最遲在西周已有人居住,到了秦初,贛榆區(qū)方士徐福,為秦山島的發(fā)展起到了"開山祖"作用。因為他,秦始皇才相信"海上有仙山"三次東巡皆到朐界,登上了秦山島,島名由此稱"秦山",并在當時的胞縣立石為秦東門。又命丞相李斯督建"碧霞宮"、"授珠臺"、"海神廟""龍女亭",立碑記載。該碑幾次被偷竊,皆被漁民發(fā)現(xiàn),后來為防偷竊,據(jù)說將其沉入海中。漢時維持秦之遺存,唐朝佛教盛行,島上建有觀音殿、通天塔、大佛寺等,形成佛道共存一島之格局;宋金元時毀于戰(zhàn)火,明清逐步復(fù)建,但規(guī)制已大不如前,至民國時,僅存有漁民為保佑出海平安籌資建的"天后宮"(即原碧霞宮)、"李斯碑亭"等。